2015年3月31日 星期二

《鹹豬手事件簿》:與正義無關




























「法律並不是保護受害者,而是保護懂法律的人。」

  
爸曾經跟我說過這句話,他一直以來因為工作的關係,很希望我能多讀法律,這句話大概就成為我生命中對法律的第一印象:遊戲規則的使用。法律可以是利器,是刑具,但反過來若不熟悉,也可能是傷害到自己的雙面刃。

  
高中就看過了《鹹豬手事件簿》,這部電影已經是探究法庭與條文弊端的經典之作,看這類電影蠻疲倦的,需要緊繃的神經以及清晰的邏輯,同時還需要具備面對法律無情的抗壓性,同樣的作品還有之前有寫過的無聲吶喊、聖誕玫瑰等。

  
劇情簡單來說,就是主角徹平是個笨蛋,因為堅信自己沒有犯非禮罪行,並且法律會還他清白,所以選擇不輕易認罪,而被性搔擾案官司糾纏的過程。日本鹹豬手、電車痴漢事件已經是世界級有名,在社會輿論的壓力下,這類的性騷擾官司要獲判無罪幾乎不可能,在否認犯行的案例中,無罪開釋率只有3%而已,然而面對這樣坎坷的環境,又在失去了重要目擊者的情況下,笨蛋徹平選擇的是否認犯行,於是笨蛋委屈的故事就開始了。

  
法庭上的詰問會有對答,對答會有語意,語意會被判斷,判斷會產生主觀,主觀源自於偏見與經驗,源自於人性。

  
我們都將法律冠上太高的道德意義了。

  
「法律是最低的道德標準」、「法官=中立、公正無私」、「法律=正義」,這些概念在瞭解法律的性質後,會發現其實離我們的理想相差甚遠,應該說,我們會期待法律可以達到上述的標準,這是一個理型,但並非實際情況。

  
法律,就跟所有人造文明一樣,帶有私慾與利益。

 
只要是跟人牽扯上的事物,就很難稱得上公正。劇情中警察、檢察官等辦案隨便,疏漏採集指紋與證詞這類重要關鍵程序,只一心一意想要讓徹平認罪(栽贓),他們考慮的不是正義,而是業績,思考怎麼樣才能在這場官司中勝利;律師小姐本來不想幫徹平辯護,因為她意識上已經認定他是犯人,就算知道無罪推定原則,但人性上還是難以遵從,會幫徹平辯護為的不是正義,而是公事。

  
因此可以推導出,法律是跟正義無關的。法律所訂定關於「人權」與「正義」的概念,客觀地說只是「社會主流價值」,是為了穩定社會所訂定出的規範,因此訴訟進行中要是有一絲沒有犯行法律就會還我清白的想法就先輸一半了,唯有配合人們的利益,或擁有充分證據跟掌握遊戲規則,法律才會站在你這邊。

  
「犯行的人輕易認罪簡單罰款就可以出去,為什麼沒有犯罪的人卻因為實話要被關、坐牢?」電影中徹平這樣怒吼。

  
所以說他是個笨蛋。

  
一味地以為法律會還自己清白,自以為地冠上太高的道德作用,這是錯誤的想法,作為中性的詞彙,法律就跟金錢、權力、名譽、信仰等等世俗價值相同,是為了達成目的的手段之一,金錢可以用以剝削勞工,也能用於拯救貧窮,人所創造的事物不可能完美無瑕,全端看為了什麼利益、什麼目的使用。

  
不要相信正義,也不要相信人性,只有遊戲規則是絕對且正確的,這是法律教給我們重要的一課。

  


0331

2015年3月29日 星期日

《盜貼人生The Double》:竊取、竄改與存在









「你坐到我的位子了,請你讓開。」

  
詹姆斯賽門(James Simon)從瞌睡中驚醒,他先愣了愣,環看四周,昏暗老舊的電車中空無一人,眼前的男子卻執意要他換位置(何況這並非對號列車),詹姆斯心中滿腹困惑與質疑,甚至懷疑對方是否故意來找碴,但他最後還是選擇了讓座,這樣卑微的開場大概開宗名義表明了貫穿整部作品的核心:存在(existence)。

  
故事發生在虛構的國度,整個氛圍相當卡夫卡,燈光黯淡,電梯老舊,沒有白日的場景,色調帶有喬治歐威爾的壓迫與緊張。男子在資料工廠工作七年,日復一日的整理與計算,但是卻沒有人記憶他,他有個嘮叨失憶在療養院的老母親,他心儀暗戀著在另一個樓層工作的金髮小姐,甚至在夜晚偷窺女人的一舉一動,但他並非變態,他只是可悲,對於情感之事不知所措。

  
某日,在對面公寓有人跳樓死亡的隔天,部門轉來一名新員工,賽門詹姆士(Simon James),他長得和詹姆士賽門一模一樣,但卻徹底不同:他能言善道,會拍馬屁討上司和女人歡心,風流幽默,幾乎人人都喜歡他,與主角薄弱的存在感完全相反,而他,竟然也藉著這樣的能力與機會,一步步奪取、竄改詹姆士原本的人生...

  
整部電影以黑色幽默且奇異的手法,透過辦公室荒謬的劇情,傳達出存在的困境。

  
劇情中許多人如主角、女主角,不知道自己為何存在,總是感覺自己被忽視、不受肯定,他們的人生沒有意義,機械式地重複著日常的作業,故事中的人都被抹滅了人性,警衛、老闆、同事、速食店的員工,無情感地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裡面唯一擁有自由穿透、不受規則與道德所束縛的人,只有賽門。

  
面對賽門步步進逼,威脅、奪取、竄改原本他的人生,詹姆斯的退讓卻只讓賽門的存在感更加濃烈,也沒有任何反駁的力氣,心愛的女人被搶被劈腿,工作被革職取代,直到他看到賽門出席他母親的葬禮,終於忍不住揮拳,這時卻發現了震驚的事實:原來他們竟是同一個人!

  
人的能力與性格,如果可以被量化成數據,比較出高低,工作效率高的人取代低的,幽默風趣取代沈默寡言,那是否人的存在只有社會主流肯定的價值?

  
導演用這樣的極端手法,說明了人存在的「獨特性」的必要。存在主義哲學中的根本在於,先存在,而後有意義,人生而並不知道自己存在的意義,意義必須是被挖掘與創造的,賽門跳出規矩既有的框架,活得自由放蕩而且快樂,這可以作為詹姆斯內心對於理想型的一種投射,但是詹姆斯的本質善良認真,只是不善於人際表達,他忽略了自己美好善良的另一面,只顧及要在險惡的職場與情場生存,當然無法企及賽門,這也呈現社會價值與個人本身價值的激烈衝突。

  
如果說一切只因為比不上更符合社會價值的自己就選擇輕生自殺,那存在的意義本身也太過狹隘了。
  
還記得高中時期,北一女畢業的班導曾說當時有兩名人社班的學生,因為讀了存在主義相關的書籍而相約自殺,造成憾事,這個故事的印象讓我有著存在主義很危險的念頭。存在的思考如果只從本質討論,而不尋求更寬廣的解釋的話,那最終大概只能導向消沈與死亡,當一切被消去,人還有很多可以追求與嚮往的,人不能只為了依賴的事物而活。


  
故事最終,詹姆斯選擇殺了自己與賽門,甚至算好跳樓獲救的可能,而將賽門銬在房間的床上,這大概是整部電影中他所最積極去做的事情,如果什麼都不爭取,只有退讓的話就什麼也無法擁有,而當在救護車中,警察說現在很少有人像你這麼做了之時,詹姆斯微笑回答:「是嗎?我倒以為自己是獨一無二。」

  
剎那間,我想他已經理解了存在的真諦。

  
後記:
第一次和一去西門真善美看文藝片,因為導演不太使用配樂,電影畫面又暗沈的關係,真的是需要相當好的精神才不會睡著(我睡過了一小段),不過現在回想確實是部精彩且具有巧思的電影,作為我二十一歲的開幕影片,我想大概也還算合適吧。

主演是Jesse Eisenberg ,之前在《社群網戰(The Social Network)》有精彩演出,真的很適合表現反社會人格的角色,但厲害之處在於,明明賽門和詹姆斯同時出現的場景很多,觀眾卻仍然可以一眼看出差異,演技精湛。


導演是Richard Ayoade,上一部作品是《初戀潛水艇(Submarine)》,可以看出有相同的色調,初戀潛水艇也是我一直想看還沒補完的清單啊啊。

  
0329





《囚犯的兩難》:冷戰、天才與賽局理論



























對於今日而言,賽局理論中的許多術語已經可以放置在日常生活中,如:零合遊戲(Sum-zero Game)、囚犯困境(Prison’s Dilemma)等,是由於現在我們對賽局的概念已經有基礎的認識,或,應該說人類文明中本來就已有了賽局的概念,只是經濟學家將之發掘並具象化成知識罷了,如今賽局理論已經可以使用來解釋多種情境。


剛開始認識賽局,應該是從John Nash的自傳電影《美麗境界》,他提出了納許均衡,也因為精神病飽受折磨;而第一次聽到馮紐曼,是關於他提出「機器是否可以自我複製」的理論出現在小說中(《時間迴旋》),當時我想這概念實在太迷人,就記住了這個名字。


本書大略分成三個部分,一為數學天才馮紐曼的一生;二是賽局理論的應用與發展;三則是賽局理論發展的背景,冷戰時期的美蘇兩大強權對峙,以及賽局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整體而言還算流暢,而即便是生硬的經濟學與推理過程,作者也試圖以淺白的文字敘述,對於賽局理論是很好的入門書籍。


數學天才馮紐曼,記憶力過人,年幼時即可以使用多種語言,長大之後進入有名的蘭德機構進行研究,同時也參與曼哈頓計畫發展核子武器與氫彈,支持美國對蘇聯發動預防性戰爭,在今日的電腦科技、賽局、數學領域都有過人的成就,是個不可知論者,但是死前卻試圖見神父尋求宗教的用途。這位天才雖然並不是歷史上第一位提出賽局概念,但卻可說是第一個將賽局理論發展成全新領域的功臣。


我們該如何理解賽局?


書裡面提出「囚犯困境(Prison’s Dilemma)」與「膽小鬼賽局(Chicken Game)」解釋。「囚犯困境」先從結論來說,研究這個賽局似乎是悲觀的,因為正如書中所言,沒有任何的解法可以避免雙方走向最終對彼此最不利的局面。


囚犯A、B兩人分處不同牢房,被警方訊問,警方沒有直接證據,因此開出了減刑的條件,只要招供就可以減刑,但如果堅稱沒有犯行,那將沒有證據逮捕兩人,將會無罪開釋。囚犯A想著,如果和警方合作招供,將有兩種可能:

(1).B沒有招供,A獲得無罪釋放,但B被關十五年。
(2).B招供,走向最糟的局面,兩人都被關十年。

但若囚犯A沒有招供,那也有兩種可能。

(3).B招供,B無罪釋放,但A將被關十五年。
(4).B沒有招供,兩人皆無罪釋放。


照這樣看來,四種可能確實是兩人都不招供最好,但是仔細一看,無論如何選擇招供的好處都遠遠大於不招供,所以極有可能最終兩人將走向 (2) 的局面。乍看之下,這似乎是個心理學的問題,信任與不信任成為此局的極大關鍵,但若以經濟學的角度而言這裡只探討效用,情境的模擬只是為了方便瞭解而已。


這些模型具有假設的前提,如,A、B兩方的需求都是獲得最短的刑期;A、B兩人無法溝通合作等等,如果身設其中,賽局將會成為推理的比賽,A會推想B可能會背叛而改變策略,同時,A也有可能因想到B考慮到A將會為B的背叛改變策略而改變策略,上下交相賊,而當最終兩方達到一動態平衡之際,及不管再如何改變策略都不會影響結局,這樣的結局稱之為「納許均衡」。


這樣的「均衡」說明了一個結果,缺乏互信的前提之下,兩者在困局中謀略的拉鋸必然造成雙方的失敗,這也是為什麼書中的數學家們如馮紐曼、羅素等人會支持預防性戰爭,因為理性上的結果看來,美蘇最後一定都會發射核子彈導致雙方毀滅,唯有先背叛的人能在賽局當中勝出。


但沒有想到最後冷戰以蘇聯自我瓦解結束,當然國際關係理論並不能以簡單的推理解釋,但是如果從賽局的角度看,那是因為美蘇之間產生了溝通,就如書中實驗證明,兩人同時執行一百次的丟硬幣賽局,最終以「合作」居多,而非「均衡」的彼此背叛,這是因為兩人從各自的行為中摸索出模式進行對話(即便不是很成功的對話)。


(然而納許駁斥了這樣的實驗,因為大前提即在於是不能溝通的一次性賽局。)


另一個賽局是「膽小鬼賽局」,在國際關係理論中常被用來解釋為古巴飛彈危機,簡單來說,美蘇兩方就像是兩名青少年,開著跑車往前衝刺,只要人在撞毀之前閃開了,剩下往前衝的人就贏了,另一人就是膽小鬼,只是美蘇之間,甘迺迪與赫魯雪夫開著的不是跑車而是核彈,炸死的將不只千萬人。


「膽小鬼賽局」我覺得還蠻符合實際情形的,畢竟很多國際現實中,強權們就是不得不被一些尊嚴榮辱、基本人權之類的價值觀逼出來做決策,像美蘇古巴飛彈危機,有看過《驚爆十三天》的就知道甘迺迪跟赫魯雪夫根本就不想開戰,但是敵人已經欺到後院,在此退縮實在有辱國威,特別是甘迺迪在豬玀灣事件後更加敏感,而且周遭將領更是不斷鼓吹開戰,重點卻在於,隔著一層鐵幕,甘迺迪根本不知道赫魯雪夫的念頭。


這樣看起來,唯一能夠成功引導賽局向最好的方向的方式,就只有溝通與信任了,但很可惜現實中並不存在這麼完美善良的機制,囚犯困境與膽小鬼賽局所以可以應用在大小各處,就是因為其反應出人類現有的困境,「這就是我們為什麼要借助法律、道德,以及其他能促進社會合作的機制。馮紐曼認為人類是否能長久生存,取決於是否能提出更好的辦法,促成比現在既存的合作更多的合作。」大概可以為此做一小結。


結論而言,我覺得賽局比想像中更沒有實際的效用,就像書中在理論發展的後段,許多的批評者說這些假設並不符合實際情況,囚犯選擇不招供的理由可能是因為信任或義氣,青少年不得不往前衝可能是因為剎車壞了,而轉彎可能是因為看到了自己的爸媽,看過《驚爆十三天》就更可以明白,一項大決策很難以視為個人層次做出的理性選擇,週遭太多影響可以左右決策,並非賽局簡單的理性跟偏好假設可以決定。(但這並不影響賽局在純數學領域上的發展)


整體而言還蠻悲觀而且失望的,除了知道賽局的現實中難以推演以外,還知道即使我們設定了相同偏好跟理性,在缺乏溝通的前提之下賽局也只能走向最糟的局面,僅止於觀察與預測,卻無法改變結果。


但即便如此此書仍有有趣之處,如我很覺得馮紐曼的處世風格很有趣,相當多采多姿,穿梭在蘭德機構與政府軍事機關間悠遊自得,很多時刻我想到圖靈,同樣是數學天才,但是人生卻天差異遠,一個在冷戰期間成為知名學者,一個卻在破解密碼、結束二次大戰不久後自殺身亡,讓我想到,果然際遇、智商與生得逢時與否,都如賽局般並無任何改變的可能哪。




0313

《生命中的美好缺憾 ( The Fault In Our Stars ) 》:在你離開以後




























關於這部電影,網路上有詳盡的評析,所以有重複的觀點如「青少年看待死亡」「稍縱即逝的愛情」等,我就不再敘述,可以在網路上查到很多文章,而如果單以我的角度來定位,我會認為這是在談論「一個人離開以後其他人是如何活下來」的故事,我認為這才是故事的精髓。

  
如果這部片中的情感以死亡作為區隔,可以劃分成兩個層面。

   
一是死亡在眼前,我們如何把握如定時炸彈的生命,就像海瑟即便冒著生命危險也想去阿姆斯特丹,或叛逆地跟父母說幹嘛不給我張假身分證好讓我去鬼混吸大麻,跟情人相處、做愛,畢竟我都要死了啊;二則是,人走了以後,其他人是如何活下來的,這一點我想才是故事中比較深層討論。

   
以海瑟為出發點,對照其父母、情人奧古斯都、友人,「不想因我即將死去而傷害你們」成為故事前半部畏縮的原因,就像一開始她不願意跟奧古斯都談戀愛,或到後來直接跟父母挑明說害怕沒有了自己,其父母的生命將會失去所有重心無所適從,而且在阿姆斯特丹拜訪作家時,很明顯可以看出比起書中主角的死亡,她更渴望得知那些配角後續怎麼發展。

  
我的死去將會如何傷害、或啟發旁觀者對於生命的省思,是正向的或負向,我想要知道。如海瑟在影片中說,如果得知會造成傷害,那自己有義務要將傷害降到最低。

  
但有趣的是到影片一半左右劇情急轉直下,原先海瑟的狀況可能是故事中最糟的,沒想到阿姆斯特丹之後男主角才明說,原來奧古斯都的癌症細胞已經病入膏肓,即將不久於人世,整個觀感大反轉,變成海瑟開始從能活得比較久的角度看待將死者,體會其父母的心境。

  
其中故事的安排很巧妙的橋段是,奧古斯都要求海瑟和友人依薩克到教堂演說寫給他的悼念詞,「我想成為鬼魂回來參與葬禮」,又再一次反映出在乎活下來的人如何生存、應對那些心碎的難過才是主角們所重視的。

  
我們已經從很多例子理解人如何擺脫所愛之人死亡的陰影,最經典莫過於PS.我愛你,講述在愛人死後,女主角收到他生前遺留的指示要完成一些任務,包括和給自己買一件洋裝、當眾唱KTV跟重新找一個願意愛妳的人,而生命中的美好缺憾的差異在於,這些青少年是如此年輕,還未曾理解生命的奧秘與美好就被迫要面對終結,他們是真正將每天都當成最後一天來度過,那些傷慟、喜悅、小確幸到對活下來的人的一份體貼,正是這部片所令人感動的地方。

  
細細品味可以理解很多複雜的情感。正如貫穿整部作品的一句話:

  
「我們無法選擇自己會不會受到傷害,但可以決定是誰傷害你。」
能夠被妳所愛,我感到很榮幸。


  
0822
2014



         

《年少時代》:我們的成長歲月


時間一向是李察的主題。


2014年奧斯卡最佳影片入圍電影中,《年少時代》絕對是不同其他電影、風格獨特的作品,李察林克萊特(Richard Linklater)再一次展現極具個人色彩的獨特手法,除了入圍多項大獎之外,拍攝時間橫跨12年,融合紀錄片以及劇情片的作法更是前衛。


《年少時代》中,很多可以看見李察代表作《愛在黎明破曉時》三部曲的影子:風輕雲淡的劇情、自然不矯作的對話,時間的操作更是他的拿手好戲,就像《愛在》系列每隔九年拍一次,可以清晰看見男女主角的歲月刻畫,在《年少時代》中更是擴大成一個六歲男孩成長到十八歲之間的故事。

  
我一直覺得,李察是個很能激發演員自然演技的人,比起今年同樣入圍的《鳥人》、《模仿遊戲》等劇中人物過度壓抑彷彿碰觸就會漲破的情緒,李察電影中都是日常片段,男女主角吵架,家人在客廳玩比手畫腳,而這些小事卻也是故事的核心,李察並不是會指出意義何在的導演,而是會將石頭丟進池心等漣漪浮起,讓你逐漸看見意義的導演,他善於捕捉那樣的氛圍。


「這世界上並沒有精靈,沒有魔法,對不對?」小男孩問。
「呃,技術上而言,並沒有。」父親在營火旁聳肩。


隨著歲月過去,原本活潑的男孩變得寡言,漸漸地沒有人知道他在想什麼,他也不輕易透露,十六歲生日那年,他得到一台相機,愛上攝影,許多許多的期待被加諸在身上,繼父的要求,父母的期許,同儕的壓力,一切都隱含著詢問,最終就像暗房裡指導老師口中道破的:「梅森,你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


你要學習很多事,梅森,攝影人人都會,但藝術,卻是罕見、稀有的。天份還要加上勤奮地琢磨,你要學習責任,學習不要只依賴自己擅長與熱衷的,學習看清楚現實的長相,學習與失戀妥協,認識新朋友,開拓世界以外的世界。但重點是,孩子,你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

  
我們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

  
即便整個故事都是在闡述成長,闡述著必須要對現實讓步,理解責任的重要、自由的孤獨,然而在這些沈重的意義背後,我看到的仍然是一個男孩思考著自己與未來的影子,他不是很確定,卻同時有著一定的篤信和堅決;並非很有把握,但已經跨出步伐,就像主題曲《Hero》,所有看過電影的人都會被民謠輕鬆旋律所擄獲,特別是畫面停留在梅森獨自開車,在漫長的柏油路上行駛,遠方是一片藍天,看不到地平線的盡頭的時刻,像是歌詞說的:

  
我只想要成為我自己而已。

  
年少時代(Boyhood)。單是這個詞彙就多像是一首詩,隱含著那麼多可能與不可能,那麼多錯失遺憾和伸手可觸及的未來,已經逝去的我們猶有追憶,前方的,我們仍待追尋,這就是年少時代。

  
----------------------------------------------------

Hero - Family of the Year

Let me go
讓我走吧
I don't wanna be your hero
我不想成為你的英雄
I don't wanna be a big man
我不想成為一個大人物
Just wanna fight with everyone else
只是想和其他人一樣去闖蕩人生

Your masquerade
你的化妝舞會
I don't wanna be a part of your parade
我不想成為你遊行的一部分
Everyone deserves a chance to
每個人都應該有機會
Walk with everyone else
和別人攜手同行

While holding down
保住一份工作
A job to keep my girl around
讓我的女孩生活無憂無慮
And maybe buy me some new strings
也許可以再讓我買幾條新琴弦
And her a night out on the weekend
或是在週末時和她一起出遊

And we can whisper things
我們可以竊竊私語
Secrets from our American dreams
訴說我們的美國夢
Baby needs some protection
嬰兒需要保護
But I'm a kid like everyone else
但我也像別人一樣 只是個孩子

So let me go
所以就讓我走吧
I don't wanna be your hero
我不想成為你的英雄
I don't wanna be a big man
我不想成為一個大人物
Just wanna fight like everyone else

So let me go
所以就讓我走吧
I don't wanna be your hero
我不想成為你的英雄
I don't wanna be a big man
我不想成為大人物
Just wanna fight with everyone else
只是想和其他人一樣去闖蕩人生

Your masquerade
你的化妝舞會
I don't wanna be a part of your parade
我不想成為你遊行的一部分
Everyone deserves a chance to
每個人都應該有機會
Walk with everyone else
和別人攜手同行







  

0314

《無聲吶喊》與「南部某特教性侵事件」:今天我們沒有太陽




這部片實在太沈重了。

  
誇張點說,整部片從開頭男主角開車進入隧道的灰暗場景起,到最後都沒辦法好好呼吸一下,沈澱澱的壓力抵著胸口,七八十人的教室沒有一點聲響,起先的交頭接耳到最後都淪為無聲的驚恐,這部片說實在,邀請我免費去電影院可能都不會想去,因為這會讓人心情沈重一整天。

  
事件發生在南韓光州一所私立聽障學校。自2000年起,校長及多名教職員對寄宿的聽障學童施暴,暴行持續了多年一直無人揭發,直到2005年,剛獲聘任的美術老師姜仁浩同情學生遭遇,聯同人權組織社工徐幼珍向當局舉報,但政府部門推搪卸責。後來MBC電視台為其製作專題特輯《隱瞞的真相:特殊學校性侵犯報告》,令事件曝光。涉案人士雖然被起訴,但法律漏洞令他們避過刑責,判決令公眾嘩然。

  
整部電影非常好看,拍攝手法技巧光線劇情演技都可圈可點,徹底地將這個巨大的悲劇,以及背後共犯結構難看的嘴臉表現出來,但是最悲慘的一點應該在於這整個故事是事實這點,一面看電影想說太殘忍了,一面還得提醒自己這是真實發生在世界上某個角落的罪孽,虐心至極。

  
因為實在太過虐心,所以在此就不回顧劇情了。

  
整體而言,我想故事的重點有三個,「封閉體制」、「聾啞學童」跟「社會階層」,大概是構成這樣悲慘事件的主因吧。


這間私立特教學校,校長不但領過總統獎,也是當地德高望重的基督徒跟教育家,但正因道德虛偽的假象加持,這一切的犯行更容易掩飾。教育機構在社會上是特別權力關係的結構,並非一般教務部可以插手,而「特教」加上「私立」更另外人難以理解內部的運作,意思大概是,最什麼都不怕被人發現,就算被抓到也很好隱藏,所以校長敢直接地開口收賄,或教職員直接在其他人面前毆打學童。


而片中可以發現,聾啞學童跟一般人如我們相比,他們看待世界的方式是不一樣的,他們不理解性、身體自主權,如果今天父母都是智能障礙或是孤兒,那更不用說價值觀的扭曲會到什麼程度,正常學童遇到事件都不會願意輕易說出口,他們更是連吶喊都聽不到,而「特教」更是給了施暴者很好的的理由,因為教育是專業,不是外人可以說話的。


最後是整個社會的共犯結構,電影中的法庭,一邊是道德楷模與基督徒的教師,有錢有人,深耕當地人際已久,連警察都被長期收買;一邊是又窮又聾啞的學童,父母還是智能障礙或根本沒有父母,唯一的武器是真相,這仗,該怎麼打?


尤其最後關鍵之一的法律漏洞,竟然是跟十四歲以下的兒童性交,只要父母願意和解就不構成起訴,加上賄賂律師、賄賂法官,還有法官轉任律師第一次開庭會有優勢(啥啊)等等等等,壓倒性地顯示出整個共犯結構勢力,證據可以湮滅,當然也能輕判緩刑。

  
我們最後還是不免要提一下這齣悲劇背後所隱身的意涵,即是:


當政府與社會無法給予你公道時,你能怎麼辦?

  
故事的後續,電影在2011年上映之後引起社會嘩然,要求政府修法並且重新起訴犯人,南韓有勇氣與正義感去訴求公理,但台灣如何呢?

  
相較於熔爐事件,台灣2011年爆出的南部特教學校集體性侵案,至今仍然未有結果。教師與校方的刻意隱瞞,學生間的互相包庇,甚至最後以國賠的方式解決(意味著這些犯罪者的惡行最終竟然是由全民買單)都是不合理、不公義的,但我們,至少我周邊包括我在內的人對於這樣的事件極為漠然,我們選擇忽視痛苦的存在,只為了可以有安祥和樂的生活。

  
雖然說我可能也沒什麼資格這樣說,但是關心,大概是我們最起碼能做到的事。

3分鐘事件始末--- 某特教學校集體性侵事件 不再沉默

南部特教學校性侵案


讓我想起一個故事:

  
「今天你的城市豐饒美滿,鳥語花香,所有人都很幸福,天氣晴朗,在路上散步的人們嘴角都忍不住要上揚,只是要維持這一切有一個條件:那就是在城市最陰暗潮濕冰冷的底端,底下的一間地下室,有個孩子正在挨餓受凍,飽受最不人道的對待,而所有市民都知道這件事情,只是他們都要假裝不知道,沒有任何人能拯救他,只要如此一來,你的城市就會很幸福,你願意嗎?」


至少我想,我是不願意的。



0321

《秒速五公分》:靈魂最初的溫度












































「在那一瞬間,我好像知道了永恆、心靈或靈魂的意義。

就像把這十三年間的一切都分享給了對方,而這之後的下一秒,卻是無比的悲傷。明顯的溫暖、她的靈魂、該如何收藏、該帶向何方?我都不明白,我深知這之後,我們無法一直在一起,因為在我們面前無情擺放著的,是對現在的我們來說,還是龐然大物的人生以及那無盡的時間。」

   
《秒速五公分》大概是新海誠最初的成名作吧。看完會忍不住在心中輕輕歎息,這是描述著男孩與女孩相遇,分隔兩地而後成長和思念的故事,令我數度想到村上春樹的《國境之南》。

  
十三歲那年,男孩為見女孩一面,搭乘遙遠的令人絕望的電車在大雪紛飛的夜晚趕路,時間像是懷有惡意般刻意阻撓,然而奇蹟似的是,女孩竟然還是在車站等待著他,他們走到櫻花樹下擁吻,剎那間體會靈魂的溫度,這樣燒著的刻印也就一輩子跟隨著男孩,令他再難以動心。

   
比起宮崎駿,新海誠在台詞方面用心得多,畫風在此作中尚不成熟,但他擅長描繪天空的景色,無論是衛星發射到太空的黃昏,或雪景銀河,新海誠擅於將情感寄託在畫面而非人物上。

  
《秒速五公分》確實是部美得令人絕望的故事,但真正叫人嘆息感慨的並非故事本身,而是我們。

  
我想,我大概可以想像,那樣靈魂碰觸後再難以割捨的寄託,年輕如十三歲的孩子,那倒不一定是愛情,而是第一次真正有人可以理解,可以碰觸我們巨大純真的感傷,在面對時間與距離所構成的漫長鴻溝之間,理解了彼此的無力感:我們不可能在一起,所以隔天才在清晨對方即將啟程之際,收回了原本要遞出情書的手。

  
然而我們已經無法體會那種理解彼此靈魂的感覺了。我們已經二十歲,世故得可悲,幾乎要不相信世界上有這樣美好的事情存在,對我們而言,那只是個鬧彆扭的情節,為什麼不挽回呢,為什麼不聯絡,為什麼不把話說開,但其實我們都知道一旦話語出口,這一切將煙消雲散,不復從前,我們已經成熟、不再是孩子。

  
如果是在高中或國中看這部片,我想我大概會感動得近乎落淚吧。

  
但現在我已經明白這種宿命似、無可挽回的純真情感了,當我理解之際,我就必須要往前走,就像男主角在電車交錯之際多希望也看見女主角的回眸,可在櫻花片片凋零,幻影轉瞬即逝的剎那,你並不能期望什麼,因為你再也無法回去了啊。


  

0324

《Modigliani》:藝術家的靈魂




  
還記得第一次觀賞此作,是在高中美術課。


中文片名雖譯為「畢卡索與莫迪里亞尼」,但實際上電影內容完全是著重在莫迪身上。一戰過後,法國巴黎聚集了當世最天才與前衛的藝術家們:畢卡索、蘇汀、夏卡爾、基里科、馬蒂斯,以及表現主義畫派代表的阿美迪歐⋅莫迪里亞尼(Amedeo Modigliani),這群後世稱之為巴黎畫派(Ecole de Paris)的奇才們,在戰後破敗苦悶的巴黎瘋狂揮灑顏料與生命,奠定了未來百年內的藝術發展。


莫迪里亞尼,義大利猶太人,家境貧困,風流不羈,在巴黎文人與名流之間頗富名氣,他的畫作特徵在於細長的脖子,簡化流利的身體的線條,淡雅的色調,以及沒有瞳孔的女人,雖然我也很想繼續討論莫迪的畫,但還是繼續講電影吧。


開場,喧鬧的咖啡館,畫家用一分鐘內在牆上勾勒出了人形獲得請客,畢卡索叼著煙斗,傲慢地環視全場,他拿起潦草的速寫,沒有簽名,說今晚他請所有人喝酒;午夜,男子的剪影走進咖啡館門口,他捧著一把玫瑰,踢踏兩下站上桌椅,他笑道:Ciao(晚安)!所有賓客熱情回應道,嗨,莫迪里亞尼。

  
故事雖然是虛構,編劇卻是極為精彩,透過畢卡索與莫迪的對比,凸顯出兩種截然不同的藝術價值觀與人生。莫迪處事瘋狂,膽敢與名流的沙龍約會遲到,甚至潑贊助商一身酒水,但對於藝術的追求卻是極為嚴謹,只肯畫自己中意的題材,「畫作大部分是裸體畫,偶爾幫別人畫肖像來吃喝一番」;而畢卡索視畫作為商業工具,開創立體派,善於經營的手段讓他擁有富裕的生活,然而到晚年時期他卻承認自己一段時期內的畫作純粹是為沽名釣譽,並不是他最好的作品。

  
其實畢卡索與莫迪是互相欣賞的,他們的才華迸發出激烈的火花,兩人唯一的差別在於世俗眼光中的成功與落魄,畢卡索鄙視莫迪寧可窮困也不願出賣藝術家的自尊,覺得他自以為清高;而莫迪也不屑畢卡索販賣他的名氣,一再地公開羞辱他,兩人既是對手、挑戰者,同時也是摯友。

  
當莫迪因吸毒入獄時,是畢卡索保他出來,藉故邀請莫迪到鄉間走走,帶他去看了雷諾瓦的宅邸,說,看吧,藝術可以為我們帶來這些,何苦逼迫自己窮困呢;當莫迪的畫作在展廳公開,他是第一個大力鼓掌支持的人;莫迪在因重傷與肺結核過世,他是唯一沒有出現在醫院的人,卻獨自坐在打烊的咖啡廳,滿臉的落魄與悵惘,此時他抽的是廉價的菸,而非他使用貫穿整部電影中的黑色煙斗。

  
畢卡索羞辱他,嘲弄地請他原諒他使用了他的作品當畫布,一再逼迫莫迪走向競賽的底線,那是否因為畢卡索早已看出莫迪潛藏在狂放不羈的外表下的脆弱?自幼的貧困、宿疾,窮困潦倒使得莫迪一再想逃,逃離愛人的身邊,逃離死亡迫近的命運,他始終無法認真看待責任與人生,畏懼被束縛,只想活在恣意妄為的浪子生涯中。

  
莫迪不願意簽名,儘管他對於自己的畫作極有信心,但他明白若以畫家作為身份在社會中生存就會被貼上標籤,作品就會被束縛,再也難以自由,但人是要成長的,當面對孩子被送走的窘境,眾人反對婚姻的苦勸,甚至於畢卡索的嘲弄羞辱,他拿什麼來證明自己的價值?

  
藝術家們拿什麼證明自己的價值?

  
我最喜歡的一段還有在比賽稿件送審前夕,眾畫家們徹夜近乎瘋狂地繪畫,起先是眼神緊盯模特兒,再來拿起畫筆,到後來更是如癡如醉,所有的情緒閃現而過:恐懼、憤怒、歡愉、滿足(從頭到尾只有莫迪里亞尼是從容微笑),展廳的掛布拉下有,蘇汀「我的紅色」,狄亞哥里維拉「墨西哥」,奇斯林「瘋狂」,那真的是呈現畫家生命的精髓與故事,彷彿榨乾了靈魂才產出的作品。(雖然電影裡面的情節跟作品全數是虛構的,但確實都是有參考了實際畫家的背景所設計)

  
現在回想起來,大概是那時開始喚起我對於西洋藝術史的興趣,不過至今重新看過一次電影又有許多感觸,如果不是已經有大略知道一些背景,電影中的劇情大概會失色不少吧。

  
莫迪里亞尼曾說過,我想要的是短暫卻完整的一生。

  
真實世界中,莫迪於三十五歲因肺結核病逝,那時是一月,巴黎的冬天尚未過去,遺孀珍悲慟欲絕,在隔日跳樓自盡,腹中還懷著九個月的孩子,他們在絕望與希望交纏之間和時間的死神競逐,證實愛情的偉大與藝術的價值,他留下的畫作將註解他們傳奇並短暫的一生,在漫長的歷史之間綻放光芒。

  

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