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13日 星期一

《青春倒退嚕(While We’re Young)》:當我們年輕時






















首先還是要再抱怨,這些電影公司的人根本亂做文宣亂翻譯,這部片才不是什麼「繼白日夢冒險王後又一都會愛情喜劇(白也不是啊)」,名稱也亂翻,大大誤導人們去看這部片的意圖。

  
這部電影乍看之下還以為是關於中年夫妻遇上年輕情侶之間差異的對比,主角們返老還童,去騎單車、學街舞,生活又充滿新鮮與活力這類的心靈小品,結果完全不是,這部片反而是更沈重、核心地去探討「世故」的本質。

  
男女主角Josh 跟 Cornelia處於一個尷尬的年齡,周邊朋友們都有孩子,重心都放在育兒上,但女主角之前流產的經驗讓她不想再懷孕,而男主角作為紀錄片導演,作品拍了八年卻還沒拍完,兩人站在蛻變、跳入下個階段的紅線前,卻遲遲猶豫不想往下走。

  
對照之下的年輕愛侶,Jamie 和 Darby的生活充滿熱情,他們勇於嘗試,對感興趣的事物願意投入所有心力去做,走紐約廢棄的地下鐵軌,去沙灘和朋友烤肉,參加巫術大會,Jamie同樣作為紀錄片導演,他的作品不追求結構、意義、概念,只覺得有個好主意就去執行;然而Josh作品一拍八年,處處要求精準,這不能刪那不能剪,反而顯得狹隘小氣。

  
前半段看得輕鬆愉快,思考成長的過程中到底失去了什麼,竟讓我們的生命變得如此無趣,想想:對,我要一直活得像二十歲的青春洋溢。到了後半段卻峰迴路轉,劇情急轉直下,打破前面所有美好的鋪陳,原來真正單純的人是Josh,反而Jamie是蓄意、經過精準計算後才接近主角的。

  
當我們年輕時,想著功成名就,漸漸心胸變得狹隘,不願意與他人分享資源,甚至為搭上名利的潮流可以違背倫理造假,什麼事情可以做,什麼事情道義上不行,這些界線都變得模糊起來,眼裡只剩下自己。

  
我們用什麼樣的標準衡量年輕,又衡量衰老?


Josh一部片滿懷崇高理想,拍了八年又剪輯六個半小時,岳父身為知名紀錄片大導演卻一句話賞他耳光: 搞了這麼久,你還是不明白拍電影的要素是什麼,弄得一身狼狽,投資人不想理會他,妻子也埋怨他沒有成果,結果Jamie一出現短時間內就掠奪了所有的寵愛跟目光,但仔細比較,Jamie的紀錄片題材是別人給的,身份是虛構的,學者跟後製人員是Josh介紹的,內容劇情(除了題材以外)是編造的,連最後Josh岳父的賞識竟然也是早已精心計算的劇本。

  
Jamie有沒有錯?除了道義上過不去,很難說他有錯。

  
而最叫人難過的是,Josh的岳父、紀錄片界的大前輩竟然承認了這樣的行徑。

  
世故就是向現實低頭,為了名利可以販售一切,賣笑賣肉,你想要看什麼我就給什麼,靈魂性格可以矯揉造作,作品可以迎合大眾口味,可以沒有半分原則與堅持,而當你跟別人都做相同的事情時,你就變老了,多麼簡單,多麼諷刺的一件事。

  
故事的最後,Josh 跟 Cornelia坐在機場,翻看雜誌見到Jamie登上名人榜,而編輯節錄他的名言竟然還是來自Josh的,但Josh並沒生氣,他只是無奈地說:「They’re just too young」反襯Jamie的行徑。

  
對於世故的理解與矛盾,二十一歲的我走出電影院,腳部好沈。

  


041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